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观察
李明月;成瀚;徐文俭;郑建新;王旭桃;曹鹏克;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120例DFU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贝前列素钠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肉芽组织形成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前后溃疡面积,促血管生长因子含量[血清内皮抑素(ES)、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生成因子(VEGF)],促创面愈合因子含量[活化素Ⅰ型受体(Acvr1)、血清人矮小同源盒基因2(Shox2)]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肉芽组织形成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溃疡面积均有所缩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ES含量均降低,PDGF、VEGF、Acvr1、Shox2含量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DFU,能调节促血管生长因子、促创面愈合因子表达水平,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创面愈合,缩小溃疡面积,提高治疗效果。
加味普济消毒饮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观察
徐金珠;魏青;崔翰博;目的 观察加味普济消毒饮联合醋酸泼尼松片(PAT)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ST)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98例S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9例。对照组口服PAT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普济消毒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体温复常时间、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免疫球蛋白G(IgG)、IgM、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以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0.05);试验组体温复常和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0.05);两组WBC、CRP、ESR、IgG、IgM、FT3、TGAb水平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0.05)。结论 加味普济消毒饮联合PAT治疗ST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痊愈时间,减缓炎性反应,恢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复发率低。
补肾调冲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提高试管婴儿移植成功率的效果研究
梁永;目的 观察补肾调冲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提高试管婴儿移植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60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补肾调冲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子宫内膜形态分级,雌二醇(E2)、孕酮(P)、成熟卵泡数,肾阳虚症状积分,受孕率、成活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E2、P、成熟卵泡数高于治疗前,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肾阳虚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受孕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成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补肾调冲法联合穴位埋线明显提高试管婴儿移植成功率,可能是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形态、肾阳虚症状,调节性激素水平,促进卵泡成熟达到满意疗效。
裸花紫珠颗粒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刘暻;吴丽;目的 观察裸花紫珠颗粒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UBP)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92例AUBP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6例。对照组予地屈孕酮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裸花紫珠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体积、月经状况、生长因子指标、性激素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0.05);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0.05);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0.05);两组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AUBP患者采用裸花紫珠颗粒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效果较好,可降低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体积,改善月经状况,调节生长因子和性激素水平,且安全性好。
李天望基于“疏肝降肺”辨治胃痞病经验
高辉;胡秀君;李天望;周毅;<正>胃痞病,又称“痞满”“留满”“心下痞”“痞塞”等,表现为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1],可伴有反酸烧心、口干口苦、嗳气等症状,临床诊治中发现痰湿中阻、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型十分普遍。现代医学中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属于“胃痞病”范畴。在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胃炎患病率居于首位[2],目前认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3]、免疫反应过度[4]、胃微环境失衡[5]等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对于慢性胃炎或
寿胎丸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张钊淳;邱焯楟;宋江蕊;巫海旺;丘维钰;杨利林;<正>寿胎丸源自于清代名医张锡纯所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根据原书记载,其组方采用菟丝子四两,桑寄生二两,川续断二两,阿胶二两。原书张锡纯采用取相比类之法阐述了药物性能,菟丝子“善吸他物之气,化以自养可知”,类似胎儿在母体中吸收养分,因其起“大能补肾,肾旺自能荫胎也”之效,故以此为君药。桑寄生“叶翠子红,亦善吸空中气化之物”,具有补益肝肾,强筋骨,安胎之效;川续断“其节之断处,皆有筋骨相连,大有连属维系之意”,功效即为补益肝肾,强筋骨;以上两味相互配合起到补肾安胎之效。
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虎符铜砭刮痧治疗肝郁痰热型不寐疗效观察
向海源;晏楠欣;王学志;郑鸿涛;王翔;<正>不寐又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重者彻夜不寐[1]。随着社会生活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失眠人群也与日俱增,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今的失眠多伴有焦虑表现[2]。西医治疗失眠常应用速效安眠药,但患者对此类药物易产生依赖性,长期使用可产生耐受性,易复发[3]。
张喜奎教授活用六味地黄汤验案4则
殷亚婷;张喜奎;<正>阴液不足,五脏均可出现,但一般以肾阴亏虚为主,肾阴为诸阴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1]。阴虚一方面可以表现为阴的滋润、宁静与抑制功能的减退,则为阴虚失滋证;若阴液亏虚,筋脉失其滋润变生内风,则为阴虚风动证。另一方面,由于阴阳对立制约,阴虚则阳亢,从而形成阴虚内热(火旺)、阴虚阳亢等阴阳失调证。六味地黄汤为六味地黄丸变丸为汤而成,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钱乙据《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后世遵之为滋阴补肾填精之圣剂[2],临床运用广泛。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编者按 :为了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管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于 1994年 6月颁布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并规定从 1995年 1月 1日起在全国实施。该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为了促进中医基层医院与医务人员对该标准的了解和实施 ,本刊将陆续转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以加强基层中医医院的内涵建设 ,增进广大中医药医务工作者的标准化、规范化意识 ,促进中医药科研、临床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为临床医务人员科学、规范地撰写科技论文提供参考与帮助。
茯苓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金惠;赵英博;江维;刘焱文;中药黄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淑芳;<正>黄芪为常用补气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甘,微温。归肺、脾经[1]。黄芪的主要成分为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
痰证的血液循环特征初探
方永奇;黄可儿;李小兵;<正> 我们曾报道痰证的临床流行病学情况、痰证血液流变学及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特点,本文以此为基础,拟从血液、血管及心脑功能等方面探讨痰证的血液循环特征。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编者按 :为了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管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于 1994年 6月颁布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并规定从 1995年 1月 1日起在全国实施。该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为了促进中医基层医院与医务人员对该标准的了解和实施 ,本刊将陆续转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以加强基层中医医院的内涵建设 ,增进广大中医药医务工作者的标准化、规范化意识 ,促进中医药科研、临床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为临床医务人员科学、规范地撰写科技论文提供参考与帮助。
茯苓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金惠;赵英博;江维;刘焱文;中药山楂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詹琤琤;段时振;李杰;<正>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味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等功效,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近年来山楂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近况,为山楂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也为临床用药及相关生物活性
中药黄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淑芳;<正>黄芪为常用补气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甘,微温。归肺、脾经[1]。黄芪的主要成分为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
白扁豆的研究进展
卢金清;蔡君龙;戴艺;梁欢;李肖爽;<正>白扁豆为常用中药,又名扁豆,沿篱豆,蛾眉豆,系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干燥白色成熟种子[1],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汉、晋时期引入我国[2]。《本草纲目》中指出"扁豆调肝和胃,清暑祛湿,止泄泻",《名医别录》记载扁豆"和中下气"可升清降浊,因而有调肝和胃的功效[3]。主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赤白带下,酒醉呕吐等病症[4]。白扁豆营养价值很高,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57%左右,此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微
